欢迎访问不耐网!

  • 铃杵

    繁体:鈴杵拼音:líng chǔ注音:ㄌ一ㄥˊ ㄔㄨˇ词语解释铃杵[ líng chǔ ]⒈ 僧、道游方时手持的响器。引证解释⒈ 僧、道游方时手持的响器。引《宋史·外国传六·天竺》:“至道 二年八月,有 天竺 僧随舶至海岸,持帝鐘、铃杵、铜铃各一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六一回:“吴用 手中摇着铃杵,口里念四句口号。”

  • 佛偈

    拼音:fó jì注音:ㄈㄛˊ ㄐ一ˋ词语解释佛偈[ fó jì ]⒈ 佛经中的颂词。多用三言、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以至多言为句,四句合为一偈。引证解释⒈ 佛经中的颂词。多用三言、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以至多言为句,四句合为一偈。引《红楼梦》第七一回:“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。”

  • 邆赕

    繁体:邆賧拼音:téng dǎn注音:ㄊㄥˊ ㄉㄢˇ词语解释邆赕[ téng dǎn ]⒈ 见“邆睒”。引证解释⒈ 见“邆睒”。

  • 拜尘

    繁体:拜塵拼音:bài chén注音:ㄅㄞˋ ㄔㄣˊ词语解释拜尘[ bài chén ]⒈ 晋代潘岳与石崇谄事贾谧,每候其出,辄相与望车尘而拜。事见《晋书·潘岳传》、《石崇传》。后遂以“拜尘”指谄事权贵。引证解释⒈ 晋 代 潘岳 与 石崇 谄事 贾谧,每候其出,辄相与望车尘而拜。事见《晋书·潘岳传》、《石崇传》。后遂以“拜尘”指谄事权贵。引《晋书·夏侯湛潘岳等传论》:“然其挟弹盈果,拜尘趋贵,蔑弃倚门之训,乾没不逞之间,斯才也而有斯行也。”唐 刘禹锡 《望赋》:“不作 渭 滨垂钓臣,羞为 洛阳 拜尘友。”

  • 拜牌

    拼音:bài pái注音:ㄅㄞˋ ㄆㄞˊ词语解释拜牌[ bài pái ]⒈ 亦作“拜龙牌”。引证解释⒈ 见“拜龙牌”。

  • 拜物教

    词性:名词拼音:bài wù jiào注音:ㄅㄞˋ ㄨˋ ㄐ一ㄠˋ词语解释拜物教[ bài wù jiào ]⒈ 把某些物体当做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,后比喻对某些事物的迷信。例黄金拜物教。英fetishism;引证解释⒈ 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。指原始人将某些特定的物体,如石头、树木、武器等,当做神灵来崇拜。引萧乾 《未带地图的旅人》:“那些把社会主义同窒息和枷锁,甚至原始拜物教之间划等号的人,才是应受到万众唾弃的千古罪人。”⒉ 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。例如:金钱拜物教;商品拜物教。国语辞典拜物教[ bài

  • 拜洛

    拼音:bài luò注音:ㄅㄞˋ ㄌㄨㄛˋ词语解释拜洛[ bài luò ]⒈ 礼拜洛水神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后人把河图洛书加以神化,历朝多行拜洛之典。引证解释⒈ 礼拜 洛水 神。引《易·繫辞上》:“河 出图, 洛 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后人把 河 图 洛 书加以神化,历朝多行拜 洛 之典。 南朝 陈 徐陵 《在北齐与杨仆射书》:“昔分鼇命鳸之世,观 河 拜 洛 之年,则有日乌流灾,风禽骋暴。”

  • 诵号

    繁体:誦號拼音:sòng hào注音:ㄙㄨㄥˋ ㄏㄠˋ词语解释诵号[ sòng hào ]⒈ 高声诵经。引证解释⒈ 高声诵经。引清 黄景仁 《白猿》诗:“老僧诵号至夜分,下阶看天猿在门。”

  • 谥号

    繁体:謚號拼音:shì hào注音:ㄕˋ ㄏㄠˋ词语解释谥号[ shì hào ]⒈ 亦作“谥号”。引证解释⒈ 亦作“諡号”。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。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;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。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,则由其亲友、门生或故吏所加,称为私谥,与朝廷颁赐的不同。引《史记·郑世家》:“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为君,是为 子亹 也,无謚号。”《晋书·礼志下》:“立德济世,挥扬仁风,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,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。”清 吴伟业 《思陵长公主挽诗》:“諡号千秋定,

  • 敕号

    繁体:敕號拼音:chì hào注音:ㄔˋ ㄏㄠˋ词语解释敕号[ chì hào ]⒈ 帝王颁赐称号。引证解释⒈ 帝王颁赐称号。引《南海观音全传》第二一回:“权将正殿为殿堂,暂把龙牀为法座,严洁道场,敕号僧人为三天门下大宝法主、镇国禪师,代朕掌管江山。”

  • 追号

    繁体:追號拼音:zhuī hào注音:ㄓㄨㄟ ㄏㄠˋ词语解释追号[ zhuī hào ]⒈ 死后追加尊号。引证解释⒈ 死后追加尊号。引《汉书·郑崇传》:“前追号皇太太后父为 崇祖侯。”晋 皇甫谧 《高士传·荀靖》:“潁阴 令 丘禎 追号 靖 曰 元行先生。”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“京室之妇” 唐 孔颖达 疏:“王季 未为天子,而言京者,以其追号为王,故以京师言之。”

  • 奋心

    繁体:奮心拼音:fèn xīn注音:ㄈㄣˋ ㄒ一ㄣ词语解释奋心[ fèn xīn ]⒈ 奋发之心。引证解释⒈ 奋发之心。引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民知不死,其亦夫有奋心,犹将旌君以徇於国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同盟会中部总会宣言》:“同人等激发於死者之义烈,各有奋心。”

栏目最新